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论文,却一无所获?你可能被别人灌水的论文给骗了

很多同学在读了大量的论文以后,都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我读了很多的论文,但是却好像什么也没学到?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刨除掉自己的知识和逻辑不足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你读的论文可能是一篇很“水”,甚至“很坏”的论文。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下,什么论文算“水”,以及如何避免这些水论文。

对于一篇论文到底“水”还是“不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有的人认为,论文里面需要有大量的数学证明才牛逼。有的人认为,论文里面一定要有大量的实验才足够扎实。这些观点,我认为都有些片面了。

我之前一直在强调阅读论文的目的是掌握论文的insight。因此我认为,判断一篇论文到底水还是不水,主要是看这篇论文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insight

新的insight,意味着这篇论文发现了一些前任工作里面没有发现的观测结果,捕捉到了前人的工作没有捕捉到的一些现象。有了新的insight,这篇论文就有了新的信息,也就给人类的知识库里面增添了新的知识!

我认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称得上一篇合格的论文了。

那么按照这个标准,我可以给论文的档次做一个排序:最高等级的是扎实的论文。中等的是水论文。最下等的是坏论文。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这三个档次都是什么样子的。

NO.1 扎实的论文

一篇扎实的论文指的是这篇论文不光要有新的insight,还需要提出自己独到的,巧妙地设计,最终需要足够多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insight和测试论文里面的设计的性能。

比如说,aircloud:通过一篇顶级会议的论文,给大家讲解一下一篇论文的insight和idea

这篇论文的insight有很多。其核心就是作者发现了,PM2.5在地理空间上的额分布是连续的。通俗点讲就是,离得近的位置的PM2.5,都差不多。根据这个insight,作者设计了aircloud这套系统来推算出一个城市里面各个位置的pm2.5。设计完了整套系统以后,作者还做了大量的实验,并且开发了几款手机APP来帮助大家随时查看自己周围的pm2.5。

这样扎实的论文,不光内容好,而且写作也非常好。读者读起来并不费劲,就可以理解论文的insight。而且作者一般还会把insight或者intuition直接在论文里面写出来。

一般来说,这种扎实的论文,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打磨。作者往往在做一篇这样的论文的时候,需要花费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这其中,需要作者经历过大量的失败,承担大量的风险。因此,这种扎实的论文,是难得的。

NO.2 “水”论文

水一些的论文,相比于扎实的论文,里面的insight就显得有些弱了。比如“AQ360: UAV-Aided AirQuality Monitoring by 360-Degree Aerial Panoramic Images in Urban Areas”。这篇论文发表在著名的期刊“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oTJ)。说句题外话,IoTJ是一个非常喜欢收水论文的期刊。

“AQ360: UAV-Aided Air Quality Monitoring by 360-DegreeAerial Panoramic Images in Urban Areas”这篇论文主要还是在做PM2.5的监测。其根本的insight还是aircloud的insight,只不过是现在我们用无人机来监测PM2.5。当然了,在使用无人机来监测PM2.5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其特有的问题。这样的论文,虽然insight弱了一些,但是里面的design部分,还是要有一些工作的。

在系统的领域,“水论文”的套路都是把别人的系统里面的某个部分换一换。这样的话,论文的核心insight还可以保持不变。也正因为论文的核心insight保持不变,这种“水”论文就没有那么大的风险了!毕竟想要找到一个新的insight,不光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还需要承担高昂的风险!

在计算机专业里面,水论文的重灾区是偏向理论一些的领域。比如说,我找到了一篇发表在期刊Computer Networks的文章:“User satisfaction aware maximumutility task assignment in mobile crowdsensing”。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主要做的是crowdsensing。这样的论文,往往就是把优化的目标函数稍微变一变。因为变得太大了,作者就解不出来了。或者加一些约束条件之类的。

这种水论文,往往不会给我们提供新的insight,也就没法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和信息了。

由于水论文的作者,往往都十分急功近利,他们的科研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写作水平有的可以很高,当然了多数情况下写作水平也都一般。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已经有了一些积累的话,阅读这些水论文并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毕竟这种水论文的insight很弱,我们很快就能抓得住。

最让人苦恼的其实不是水论文,而是我接下来要讲的坏论文!

NO.3 坏论文

水论文再怎么水,也就是平平淡淡而已,对我们的知识体系不会有增加。然而!坏论文!是会对我们的知识体系造成严重影响的!严重的,甚至直接让我们对一个科研领域失去了希望!

比如说,这一篇发表在infocom2009 的论文:“O(ε) -Approximation to Physical World by SensorNetworks”。我先不说内容好坏,我给大家截个图,你们说,看到这样的论文,你还有读下去的心情么?

满篇的数学公式,直接把想研究这个领域的学生吓跑了。对于这种论文,我真的已经出离愤怒了!

其实很多真正顶级的科学家,他们做的理论研究的论文,写的是很直观和易懂的。我对这篇论文感到愤怒,是因为现在有一种非常错误的趋势,就是故意把论文写的让读者和审稿人看不懂。

由于顶级会议的审稿人不太好意思在审稿意见里面直接说这篇论文我没读懂,审稿人也担心是由于自己没读懂而错过了一篇好论文,因此审稿人要是读不懂的话,也是有一定概率让这篇论文录用的。他们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故意把一篇质量很差的论文,写的谁也读不懂,这样只要是审稿人就不太敢拒掉这篇论文了。

这是对于审稿人和读者最大的不尊重和挑衅!

论文,再怎么说也是一个文章。是文章,就有传播给大众的义务。不需要做到小孩都能看懂,但是起码也得写的直观一些。

这种垃圾论文的作者,一点没有讲论文里面的insight是什么。上来就是一顿数学推导。他们自己以为自己很厉害,实际上就是一群小丑而已。这种只会罗列数学公式的垃圾,基本上是讲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自己的方法。他们只会机械地“推导”,连自己推导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推导也不懂。

这种垃圾能够发表出来,简直是有辱斯文!这样的论文不光不能传播任何知识,反而会把信赖这个领域的学生们给吓跑!不光对人类没有好处,反而有坏处。所以我把这样的论文称为是坏论文。

对于这种论文,大家请远离!

对于这种论文的作者,我想说一句“做个人吧!”

当然了,还有一种坏论文,他们的坏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他们开了一个非常邪恶的头。

比如“Location andCapacity Model of Charging Sta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CommutingDemand”:

这个截图,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论文如果我审稿,是不可能被录用的。然而,它确实被一个sci期刊给录用了。

这种坏论文,由于其制作工艺十分粗糙,光数学符号就写了一页纸,一个优化问题更是包含了十多个约束条件。我相信,这个优化问题是解不出来的。然而,作者就是神奇地解出来了,还做了所谓的实验。

这种坏论文开了一个不好的头,那就是无论多么垃圾的论文,只要我们没有下限,我们就可以找到垃圾的期刊去接受。

所以嘛,在此,我想对那些实在发不出来sci论文的同学们说一句,如果到了万不得已,大家可以照着这种坏论文的sci期刊,投稿试试。

我们应该怎么避免阅读垃圾论文?

既然给大家讲完了好论文和坏论文的区别,下面我来说说怎么避免这些垃圾论文。

首先我们需要从我们脑子里剔除掉的一个错误想法就是:只要是发表在顶级会议或者期刊的论文,就一定是好论文。这个想法大错特错!

我们不要盲目地崇拜某个会议或者期刊。在一个领域研究久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领域里面真正做的好的实验室,全世界就那么几个。我们只需要跟进他们的工作就可以了。

如果你不太了解你们领域哪个教授或者实验室的工作好,那么你需要问你的导师,或者师兄师姐。如果他们不能给你一个答案,那么请你去你们领域的顶级会议或者期刊去找一找。自己读一读顶级会议和期刊的论文,你就会发现一些做得好的教授。

那么哪些会议和期刊算是顶级的呢?有些同学会说,sci一区。错!

拿计算机为例,很多人认为ccf列表里面的a类就是顶级。其实则不然。有一些ccf b类的会议,难度比a类的要大,但是由于国内的教授们没有能力在这些真正顶级的会议上发论文,就故意把这些顶级会议放在b类。反而把一些他们有能力发表的会议,放在a类。这样一来,大家都可以发表ccf a类论文了,大家再评定职称的时候,就有了ccf a类的科研成果啦!

所以嘛,sci不行,ccf也不太稳。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们还是得看 http://csrankings.org/

这个网站列出来了计算机的各个方向的,国际上公认的顶级会议。计算机的同学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看到相关的顶级会议啦。

当然了,我们需要做的还是不要盲目跟风某一个会议。还是要找到自己领域中,那些真正做得好的实验室,然后跟进他们的工作。大家加油吧!

—————————————————-END———————————————————–

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分享科研经验的科学家”。我们会同步分享科研经验到这个公众号。在微信里,我们的文章可以更加自由地排版。文章也会更加适合阅读和传播。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帮助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们。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并且把这个传播给因为科研而痛苦的同学们。除了扫描二维码,大家还可以通过在微信上搜索“分享科研经验的科学家”来添加我们的公众号 :

Written on October 2,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