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录用率和审稿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我要写一个系列的文章,专门讲一讲科研中的一些“潜规则”。请大家注意,接下来我要讲的内容,可能会颠覆你对于科研的认知。你看完我的观点以后,你可以不信。我也不祈求大家都能相信真相。但是,只要你看完我写的内容以后,对于你现在的认知,有所怀疑,就足够了。

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一些学术圈的“潜规则“其实也只是一些科研做得很好的教授和学生们,也就是所谓的“圈内”人士,之间的一些基本规则而已。这些规则是绝大多数的“圈外”人士所不知道的。当然了,我这里说的圈内和圈外并不是以是否从从事科研工作来界定的,而是以是否接触过真正的顶尖科研作为分界线。

其实,这些规则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外乎就是一些审稿人的思维方式,审稿过程中的一些原则,以及教授们的思维方式等。然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圈外的同学和老师们完全无法获知的。这些“潜规则”使得圈内的教授和学生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使得绝大多数为科研纠结的同学和老师们更加得“不敢”接触圈内的老师和学生,甚至想象那些圈内的老师和学生都是“神”。

久而久之,大家对于科研”大神“们有一种谜一样的畏惧。以至于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研究,也更加不敢尝试把自己的论文投到顶级的会议或者期刊。因为大家觉得自己的研究不配。这些错误的思想主要是来源于对于”圈内“的不了解。现在,我会写一些文章把这些内容都给大家讲出来。这样以来,大家就可以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科研的过程中由于自己对于学术错误的“恐慌和敬畏”使得自己错过了非常多的发表论文的机会。

今天我要说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关于论文的录用率和论文审稿的。接下来,我还会讲:(1),审稿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考察投稿的论文的,(2),收到审稿意见以后,审稿人期待看到什么样的回复,以及到底论文应该修改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审稿人满意。(3),国内的基金项目申请应该怎么写,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如果大家有想知道的一些学术圈的“秘密”,请给留言!

一个会议的论文录用率到底是多少?

很多同学可能都觉得会议的录用率不是已经公开了么?既然录用率已经公开了,那么还有什么好讲的呢? 的确,绝大多数学术会议的论文录用率在网上都可以查得到。比如我搜索一个非常著名的”顶会“(打了引号的顶会), infocom (著名的CCF A类会议)的录用率。我找到了这个网站:https://sites.cs.ucsb.edu/~almeroth/conf/stats/ 这个网站列出了网络相关的会议的录用率。其中就有infocom:

大家可以看到,在2019年的时候,infocom的录用率是19.7%。而且基本上最近四五年都维持在20%左右。那么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infocom的20%的录用率意味着什么?

我给大家翻译翻译,什么叫20%?

20% = 1/5。从概率的角度来讲,投稿的论文中,每5篇,就有1篇能被录用。那么这个20%代表着infocom好中还是不好中呢?我们先来看看网络和系统方向的其他顶会的录用率:

NSDI无疑是全世界公认的顶会,它的录用率略低于18%。

SigComm也是全世界公认的网络和系统方向的顶会,它的录用率在最近几年大概在17%左右。我们要知道,中Sigcomm和NSDI的难度,是极其高的。很多网络方向的著名教授,也可能没怎么中过这两个会议。

这么看来,infocom的20%也没有很高。这是不是意味着infocom是不是也非常难呢?答案是不。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就是只要有了点创新,就试试投infocom,万一中了呢?大家再怎么黑infocom,它至少也是一个CCF A类。而且我也听过很多圈内的教授和学生说,投infocom的论文有50%的机会被录用。这就奇怪了,官方公布的录用率是20%,为什么圈内的教授们说只要投infocom就有50%的概率呢?难道有传说中的“相互勾结”的“潜规则”么?

其实,还真没有什么复杂的潜规则。平心而论,绝大多数的审稿人都是认真负责的。那么为什么大牛教授们能轻易说出“投infocom的论文有50%的机会被录用”这句话呢?要想理解这句话,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会议论文审稿的流程吧。

会议论文的审稿流程

从2016年开始,几乎每年的infocom我都参与了审稿。这个会议的审稿流程主要是两个步骤:1,审稿人拿到要审的论文,然后开始写审稿意见,并对自己审阅的论文进行排序。2,TPC meeting。这个会议的核心内容是,审稿人要对一些有争议的论文进行讨论,从而决定论文是否录用。

其实,一篇论文是否录用,主要决定在第一步。在TPC meeting的时候,除非这篇论文有大佬撑腰并且说服其他审稿人,否则的话,一个人人都反对的论文,是不太可能被录用的。那么在审稿阶段,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每年infocom会分发给一个审稿人8-10篇左右的论文。有时候多一些,有时候少一些。咱们就取个平均值,9篇。假设今年我拿到了9篇投稿的论文。我作为审稿人,我会阅读这9篇论文,然后给这些论文打分(1分-5分)。然后也会给这几篇论文进行排序(1-9)。一篇论文会被3个审稿人审阅。也就是一篇论文会拿到3个审稿意见。每一篇论文最终的得分,是从这三个审稿人所打的分数计算出来的。这个计算的过程考虑到审稿人对于这个领域的熟悉程度,以及每个审稿人打分的严苛程度等因素。

但是不管怎么说,请大家记住,一个审稿人拿到的9篇论文中,将来可能会产生2篇录用的论文(20%的录用率)。也就是说,被我排在前两名的论文,会有很大的机会被录用。而排名在3-9名的论文,估计就没啥机会了。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还有两位审稿人呢?万一我对于这个专业领域的熟悉程度不高,那么即使我给这一篇论文的排名不高,只要其他审稿人喜欢这篇论文,这篇论文是不是也有机会呢?额。。。不太可能。不像一些ACM的顶会,会有五六个,甚至七个审稿人,infocom只给每个论文分配3个审稿人。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同一篇论文,每个审稿人给出的分数,都非常关键。

这样一来,这一篇论文在我这里的排名就非常关键了。如果这篇论文,排在我审阅的论文中的前两名,那么基本就稳了。在明白了审稿过程以后,我们来看看审稿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审稿的真相

在审了好多次infocom以后,我基本可以讲,在我每年收到的9篇需要审稿的文章中,都会有2-3篇论文没有满足篇幅要求。前几年,infocom官网要求投稿的论文正文占9页,有时候是10页。无论篇幅是多少,投稿的论文一定要严格符合这一要求才行。

比如说,infocom要求今年投稿的篇幅中,正文占8页。有的同学的论文正文占了7页半。算上参考文献,一共有8页。这样的话,这篇论文,100%被拒。凡是录用的论文,他们投稿的篇幅都是正正好好满足要求的。一行不多,一行也不会少。这是规矩!虽然有的会议写建议最多不超过XX页,但是只要你没有占满XX页,你的论文被录用的概率都会小很多。哪怕在conclusion后面有几行留白,也一定要用vspace给调整到完全正好才行。我见过最夸张的一次是,有一篇投稿的论文只写了7页半,而那年的infocom要求正文是9页。这样的话,这篇论文没有任何机会。

每年,一个审稿人手里,没有达到篇幅要求的论文,大概有2-3篇。有的满足了篇幅的要求,但是论文中的图片被放得非常大。这样的论文明显是在凑篇幅。这种论文我们也算在不满足篇幅的行列中。咱们夸张点说,如果今年我审阅的论文中,有3篇没达到篇幅要求,那么这意味着,真正参与到竞争的论文,就只剩下6篇了。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论文只要满足了篇幅要求,你就只会跟其他5篇论文产生竞争关系。进一步讲,你的录用率应该是多少呢 ?我们来算算,2/6 = 33.3%。

大家明白了吧。infocom真正的录用率,应该是33%左右,而不是官方公布的20%,因为有很多事没写完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6篇满足篇幅要求的论文,这几篇论文虽然都写到了篇幅要求的页数,它们们几个里面,肯定有1个是写作特别差的。这个论文描述的idea一定不符合我之前讲过的8点信息。也就是说,这篇论文,肯定让审稿人看得云里雾里。这样的论文也必定不会被录取。

这样一来,真正有战斗力的论文,不会超过5篇。也就是说,真正的录用率,绝对在2/5=40%左右!而不是官方公布的20%! 我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懂infocom的教授们会说“投infocom的论文有50%的机会被录用” 了吧。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infocom之所以被很多教授和同学们所诟病,就是因为它的审稿过程有一些随机性。一篇论文只分配3个审稿人,每个审稿人的意见都很关键。那么只要有一个审稿人稍微有一些偏见,那么这篇论文就危险了。久而久之,infocom在圈内也就变得不被认可了。于是乎,只要学生有一个小的idea,哪怕是[我写过的应用型的idea,只要有了basic design,]https://scientist-with-logic.github.io/%E4%BD%A0%E8%BF%98%E5%9C%A8%E4%B8%BAidea%E7%BA%A0%E7%BB%93%E4%B9%88-%E8%BF%99%E9%87%8C%E5%91%8A%E8%AF%89%E4%BD%A0%E4%B8%A4%E7%A7%8D%E6%8F%90idea%E7%9A%84%E6%80%9D%E8%B7%AF/)就可以瞄着infocom使劲了。这样一来,大家准备投infocom的时间就会很短。绝大多数投infocom的论文都是短时间内赶工出来的。有的同学花了半年,有的也就花了两个月。这样的论文质量是绝对得不到保证的。但是infocom就是这样,只要你写到了篇幅要求,只要你把论文做出来了,不需要创新型有多么大,只要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工作,然后有逻辑的把你的设计讲出来,你的论文就有机会被录用。

因此,大家对于infocom的态度就没有那么严谨了。这就造成了,很多文章都没写到篇幅也往infocom投稿。这些作者想的是,我知道我的论文中不了infocom,但是我也投稿。我就为了得到一些审稿意见,我就为了看看审稿人怎么看待我这个工作。这样我再根据这些意见去修改我的论文。

真正的顶会也这样么?

真正的顶会,是不会这样的。比如说mobicom,sensys就很少收到没写到篇幅的投稿文章。大家对于真正的顶会,还是非常尊重的。主要是因为,顶会的审稿人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即使一篇论文被顶会拒稿了,作者只要根据审稿意见去改进自己的论文,将来也一定有机会中顶会。这样一来,如果一篇论文没有足够的工作量,没有达到了篇幅要求,作者是不会投稿到顶会的。因为作者会想,如果我没写完,审稿人在审稿的时候就明白论文一定会被拒,那么审稿人肯定就不会花时间好好给我提出意见了。这么一来,把没有做完的工作投稿到顶会,不光得不到好处,反而在审稿期间内,如果我把这个工作改进了,我还不能把这个工作投到别的顶会去(防止一稿多投)。如果你对于你的领域的顶会有类似的认识,请联系我,我可以把一些会议的真正的录用率做一个表格分享给大家。

你应该怎么做?

我刚刚给大家分析了infocom的20%的录用率背后的真相。实际上,有一些ccf C类会议,比如icc和globecom,他们的真正的录用率高得惊人(我估计大概在7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居然不敢尝试投稿。我知道很多学校的毕业要求真的不高,一篇ccf C类的会议可能就够了。但是大家被官方公布的录用率吓跑了。因为你不知道跟你竞争的人并不是那些没写完的人。真正跟你竞争的人,是很少的!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千万别被会议的录用率吓怕了。千万别被一些所谓的“大神”给忽悠了。我知道现在有些人在故意制造焦虑。有一些“大神”在知道了一些科研的真相以后,把这些信息当作自己的宝贵财富,然后吓唬周围的科研新手。这些“大神”们会让周围的科研新手们感觉,只有他们这种“大神”才配投论文,你们这些刚入门的新手继续干苦力吧。慢慢地,大家就都会认为科研就是应该苦干好多年,什么成果也没有。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就叫PUA?

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给大家带来科研的经验和真相。让大家能够重拾信心,重新找到做科研的思路。我知道很多同学在一个课题上已经纠结了好几年了,但是没有投过一篇论文。在这里,我郑重地鼓励大家尽快把自己的研究写成一篇论文。如果工作量很大,大家可以尝试往顶级会议去投稿。无论是否录用,只要你完整地体验过从提出idea到写完一篇论文的整个过程,你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如果你的工作量不足以达到顶会的篇幅要求,那就往低一些级别的会议投稿。sigcomm不行,就infocom。infocom不行就icc, globecom。有的是会议等着大家呢。

最最让人心痛的就是,绝大多数还在纠结的同学们,压根不相信自己能够把论文写完。他们从来不敢投稿,甚至不敢想象自己居然可以投稿。在这里,请大家相信我,勇敢地把你的研究写成论文,然后投出去吧!

—————————————————-END———————————————————–

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分享科研经验的科学家”。我们会同步分享科研经验到这个公众号。在微信里,我们的文章可以更加自由地排版。文章也会更加适合阅读和传播。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帮助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们。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并且把这个传播给因为科研而痛苦的同学们。除了扫描二维码,大家还可以通过在微信上搜索“分享科研经验的科学家”来添加我们的公众号 :

Written on July 31, 2021